創立修會

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,於1856年,由會祖戴道濟神父(Rev. Pr. Theodosius Florentini,本名Anton Krispin )及瑪利德蘭修女(Rev. Sr. M. Theresia)共同創立。二人都是瑞士人。戴道濟神父是一位活力充沛,積極關懷貧困者的人,也非常重視青年教育。身為教育家的戴道濟神父,也注意到當時瑞士醫療及學校教育狀況窘迫。政府所辦的學校人員素質低落,醫院醫療設備貧乏;社會經濟蕭條,工作難求,人民生活更加貧困。於是決心創立修女會來挽救這危機。

戴道濟神父的格言:「時代的需要是天主的旨意」。這到今日我們還是以此格言從事我們的工作。當時本會發展迅速,很快就擴展到許多國家。分佈在歐洲、美洲、亞洲及非洲。

天主教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創立時,適逢政治動盪不安的時代,全歐洲工業國家社會都陷入困境。在困境中催迫一位出生於瑞士格勞賓登縣明斯特爾村的年輕司鐸,嘉布遣方濟格會會士戴道濟神父

戴道濟神父

會祖戴道濟神父

Rev. Pr. Theodosius Florentini,本名Anton Krispin ),以勇敢及傑出的方法去面對這一切困境。他認為教育及照顧窮人是當時義不容緩的事,並開始致力於這事直到付出最後的力量。

1841118日,阿爾高的急進派政黨政府下令把他逮捕,其實他沒有做出危害國家的事,於是就逃到法國的亞爾薩斯,在那裡他社會觀念有了更具體的進展。

幾個月後,他返回本國。在阿朵夫鎮創立了一個從事教育的修女會,曾被他派往國外接受師資訓練的第一批三位望會生,按照他的計劃在孟靜恩創立一座女子學校。

18453月,從梅根村來的20歲謝樂佳林小姐加入這團體,這個小團體迅速的成長,不久創立了許多小學。同年,戴道濟神父被委任為庫爾市(格爾賓縣的首府)主教座堂的主任司鐸。不久,他成為一位受重視的福傳、牧靈:名佈道家和社會工作使徒。為無法形容的貧困百姓,他一面把他有名的屬於本堂天主教小學改成政府立案的學校。另一方面將家庭工業引進老百姓的家中,如:紡織、刺繡、手工藝等。

1850年,戴道濟神父在庫爾開辦了第一座醫院,那時政府對病人、老人及貧困的人照顧不夠。1852年委任小學教師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(Rev. Sr. M. Theresia)負責這座醫院。

瑪利德蘭修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協創人: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1825-1888

同年,戴道濟神父到羅馬,為他垂創立的修會求得教宗庇護第9世(Rev. Pp. Pius IX)的核准。為獲得在庫爾興建聖十字架醫院急需的基金,他在回程中募款。

1855年,庫爾政府反對附屬的初學院成為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母院。所以,戴道濟神父在瑞士中部,位於英根柏村湖邊,山崗上購得了一處農場,交給修女們定居,以依靠天主的心,非常窮困地遷入她們的新家,這是一座廢虛,缺乏所有的一切。

OLYMPUS DIGITAL CAMERA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瑞士總會風景照

1856年,為孟慶恩從事教育的修女們,及在英根柏的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,因著主教的命令,被宣佈為二個獨立自治的修會團體之後,1857年,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在英根柏被選為總會長。

1865215日,為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是一個很不幸的日子,戴道濟神父在忙碌工作中突然過世,這位四十歲的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雖然知道會祖因工廠倒閉而留下龐大的債務,但她還是決定接受這遺產。戴道濟神父當時所做的社會工作是歐洲國家一百年後才實現的,他也是那時代在整個歐洲很有名的一位社會改革者,他雖然受許多人的欽佩,但為他的計劃沒有得到必要的支持。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與他一同工作時,也感到很大的挑戰。

戴道濟神父死後,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決定接受他的債務,因為她愛他,且她不願意他的理想受到玷污,她得到修女的協助把那龐大的債務還清。

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有清晰的判斷能力,不為自己著想及突出的正義和幽默感,她用她那卓越的領導能力幫助別人有信心從事他們的工作;她從未與世隔絕,她對人們的真愛,不只是修院的圍牆內,也伸展到社會的各角落。

1888616日,她的死亡給修女們很大的打擊,但是她們從容不迫地馬上繼續面對事業的挑戰。

瑪利德蘭蘭聖堂

協創人:瑪利德蘭修女1825-1888安息紀念堂

1888年,在修女的名冊上有1596位,397個會院分佈在瑞士、波蘭、奧地利中部,南斯拉夫、捷克中部等地的省會。

謝樂佳.瑪利德蘭修女逝世後,本會仍迅速地成長及擴大發展,新的會院成立於中歐、東歐、印度、美國、中國大陸及台灣,最近30年來也在巴西、蒲隆地、烏干達及蘇聯成立。但自從五十年以來,西歐地方入會的人數卻持續下降。

當代歷史所發生的事件也影響本會的發展。如在第二次大戰時,波米西亞省會的修女們被驅逐出境後,在西德拜恩州成立省會。曾在中國大陸傳教的修女們被驅逐後,來到台灣重新開始。共產地區的捷克及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省會,在1989年以前也很難與總會取得聯繫。克羅埃西亞的修女們,有時遭遇到戰爭;在非州布倫地的修女們也是這樣。最後一批的修女在1996年回到瑞士。歐洲西邊的省會受到社會及教會的變遷和普遍價值的影響很大,這也是仯會匯召減少的緣故。但反而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去尋找充滿意義的生活方式。

在我們的憲章中,有指示這道路:「為了適應時代及環督的變遷,我們要不斷的去尋找與人們接觸的新方法,但另一方面,我們須有勇氣承認我們有限性並作出決定。」(會憲61)。

去尋找另一種形式及可能性的宗教生活是我們本會的責任。從1983年以來,美國省會邀請一些對本會有好感的人來分享本會的神恩,並使他們成為本會的肢體。在德國一個省會及台灣準省會也成立了一個本會在俗團體,其他的省會近期中也在積極的準備及給他們機會成立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